PG电子官方网站- PG电子试玩- APP下载鹏华基金困局造星反噬与指数赛道掉队双重压力
2025-09-15PG电子,PG电子官方网站,PG电子试玩,PG电子APP下载
2025年上半年公募行业迎来新一轮增长周期,头部机构凭借多元布局实现净利润两位数增长的同时,鹏华基金却深陷“规模扩张但盈利乏力”的结构性困境。作为“老十家”基金公司之一,鹏华基金非货币规模虽在2025年二季度末突破4800亿元,但增速仅排名行业第17位,与华夏、易方达等头部机构千亿级的增量差距持续扩大。
更严峻的是,其净利润表现与规模排名严重倒挂——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滑10.56%至7.51亿元,在非货规模前20的基金公司中垫底。这种“规模扩张却赚不到钱”的悖论,暴露出鹏华基金在主动权益产品线造星策略反噬、指数基金布局滞后两大核心矛盾。
鹏华基金的崛起,曾与“造星运动”深度绑定。2020年,凭借“吃药喝酒”行情的东风,鹏华成功打造出王宗合这位“国民基金经理”——其管理的鹏华匠心精选混合首发当日吸引1371亿元申购,创下公募史上单日最高认购纪录,王宗合个人管理规模一度突破500亿元,仅其一人就为鹏华贡献了超14亿元管理费。
这一“造星模板”随后被复制到闫思倩、梁浩、伍旋等基金经理身上,鹏华一度形成“星光熠熠”的主动权益矩阵。然而这种依赖明星效应的扩张模式,在市场周期转向后暴露出致命缺陷。
王宗合管理的多只产品在2021-2023年任职回报惨淡:鹏华匠心精选A任职回报-22.94%,鹏华优质企业混合更达-44.73%。随着产品净值大幅回撤,其管理规模从巅峰期的超800亿元骤降至2025年二季度的不足200亿元。
更令人担忧的是,这种“重营销轻投研”的模式已形成系统性风险——鹏华旗下37只主动权益产品成立以来持续亏损,65只产品跑输业绩比较基准,占比超过半数。2024年,鹏华主动权益产品更是出现大规模清盘潮,全年清盘10只产品,另有38只产品规模低于5000万元清盘线,处于事实上的“僵尸基金”状态。
“造星-暴雷-规模缩水”的恶性循环,根源在于鹏华投研体系存在结构性缺陷。鹏华权益投研部门长期实行“赛马制”,将基金经理分为三个事业部,考核标准以规模增长和收入贡献为核心,而非长期投资业绩。这种机制导致投研团队出现严重的“流量化”倾向——基金经理更关注营销资源分配而非深度研究,甚至出现“为发新产品而包装明星”的短视行为。
典型案例是2025年推出的“95后新锐”谢添元,管理规模仅0.52亿元的鹏华优选回报因重仓泡泡玛特等新消费股获得27%的年内回报,但基金净值波动剧烈,近一个月排名已跌至千名以外。这种“造星2.0”尝试,被市场质疑为“旧瓶装新酒”,难以复制王宗合时代的辉煌。
2024年以来,鹏华已清盘10只产品,另有38只产品规模低于5000万元的清盘红线,其中不乏曾经的热销基金。这些“迷你基”不仅拖累公司管理费收入,更折射出投资者对鹏华主动权益产品的信任危机——当“明星”陨落,曾经的拥趸选择用脚投票。
据第三方调研显示,鹏华基金主动权益产品的客户留存率从2020年的78%骤降至2024年的45%,百万级高净值客户流失率高达30%。鹏华的问题不是某个产品或某个基金经理,而是整个投研文化出现了偏差。
如果说主动权益的困局是“人”的问题,那么鹏华在指数基金领域的掉队则是“产品”与“战略”的双重失败。作为公募行业最重要的增量赛道,ETF市场规模在2025年上半年突破3万亿元,头部机构如华夏基金ETF规模增量达932亿元,而鹏华基金ETF总规模仅583亿元,排名从行业第15位滑落至第17位,在沪深300、中证A500等核心宽基指数上全面失守。
在中证A500ETF这一关键宽基赛道,鹏华虽与同业同步布局,但年中规模仅33.68亿元,排名第十六位。
具体到产品维度,鹏华在核心宽基指数上明显滞后。以沪深300ETF为例,鹏华产品规模不足30亿元,而华泰柏瑞同类产品规模超3700亿元,差距达百倍;在中证A500ETF这一“新战场”上,各家几乎同时起步,但到年中时鹏华产品规模仅33.68亿元,排名第16位,落后于易方达、华夏等对手。
更严峻的是,部分行业主题ETF表现不佳:鹏华半导体ETF、智能网联汽车ETF等多只产品净值跑输业绩基准,部分新产品上市后规模迅速缩水——2023年成立的10只ETF、2024年成立的19只ETF中,不少产品规模低于5000万元,甚至出现“募集超2亿元但资金有序撤离”的异常现象,被业内推测存在“帮忙资金”撑场的情况。
这种困局背后是鹏华在指数基金领域的“创新乏力”与“运营失当”。一方面,鹏华在热门主题指数布局上反应迟缓,当同业纷纷推出科创板50、创业板指等创新产品时,鹏华仍停留在传统行业指数层面;另一方面,其新发产品普遍存在“重首发轻持营”问题。
数据显示,鹏华2023-2024年成立的29只指数基金中,有19只规模低于5000万元,10只产品虽首发规模超2亿元,但随后迅速遭遇资金撤离,如鹏华中证800ETF首发规模2.1亿元,三个月后规模仅剩0.3亿元,明显存在“帮忙资金”冲规模的痕迹。
更严峻的是,指数基金的“规模经济”特性正在加剧鹏华的困境。指数基金需达到50亿元规模才能实现盈亏平衡,100亿元以上才能形成稳定收益。而鹏华旗下90%的指数产品规模不足10亿元,70%的产品规模低于1亿元,这种“小而散”的产品结构导致运营成本高企,进一步侵蚀公司利润。
鹏华在指数领域的问题不是某个产品,而是整个战略的缺失——既没有在核心宽基上建立壁垒,又缺乏差异化创新产品,导致在行业爆发期反而掉队。这种困局在固收业务“黄金战队”的衬托下更显刺眼。
鹏华固收类公募规模超6900亿元,居行业第9,鹏华丰禄A、鹏华丰融定开债A更摘得近七年同类桂冠,鹏华产业债债券A类份额连续12年年化回报超6%,居同类前17%。但固收业务的低费率特性,使其对管理费的贡献率仅为权益产品的60%,这种“规模大但利润薄”的结构性矛盾,加剧了鹏华的转型压力。